最近這10年,實際上就出現了互聯網消費時代的企業,比如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、美團等等。不同于消費互聯網,產業互聯網更像是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“小鍋菜”。
所謂產業互聯網也就是利用數字技術,把產業各要素、各環節全部數字化、網絡化,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的變革重組,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、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,與消費互聯網相比,產業互聯網有明顯的區別。
產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是為產業創造價值、提高效率、節省開支,消費互聯網盈利通常是先燒錢補貼,打敗同行對手,再通過規模經濟或增值業務賺錢。
比如汽車產業鏈,上千個零部件企業,就是一個行業“小鍋菜”,就可能使得不增加投入、不增加原材料消耗的背景下,為產業鏈增長提供1%~10%的新增值。
也就是說,如果這個產業鏈原來有1萬億的產出,由于數字化平臺的賦能,使得產業鏈額外增加5%~10%,變成10,500億或者11,000億,新增的500、1000億,既是產值也是利潤,也是增加值,總之是一個很好的產出的鏈。
但這個鏈做完以后,你要像消費互聯網一樣,1000萬人,10 億人、50 億人一刀切的模式推開,是不行的。
因為汽車產業鏈有汽車產業鏈的工業互聯網的信息構架,如果到醫療產品的產業鏈,它的產業鏈的構架同樣是產業鏈的泛在信息,有各種人工智能分析的信息,這里的結構、內在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。
也就是說,你在汽車產業鏈上發明創造的一些數字技術,不一定在醫療體系的產業鏈能夠直截了當的應用。
從這個意義上,產業互聯網這個菜,是要一鍋一鍋地炒。搞產業互聯網的思維模式,要摒棄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模式,在消費互聯網成功的那一套,產業互聯網不一定會成功,這方面大家要有認識。
產業互聯網是一片藍色的海洋,它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呢?
根據測算,僅僅在航空、電力、醫療、保健、鐵路、油氣這6個領域,如果引入數字化平臺支持,假設只提高1%的效率,全球在未來的15年中可以預計節約近300億美元;
平均每年產生約200億美元的效益,如果數字化轉型能拓展10%的產業價值空間,每年就可以多創造2000億美元以上的價值。
所以,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目前能夠容納幾家萬億級的企業,在產業互聯網領域,今后有可能產生或者容納幾十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。
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,今后的獨角獸將主要產生于工業互聯網的體系。(摘自黃奇帆在2020中國未來獨角獸高峰論壇上的演講)
產業互聯網定義:產業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連接企業與企業之間商品流通,提升產業鏈與供應鏈協同效率,具體包括B2B電商平臺、供應鏈金融平臺與網絡貨運平臺等多種平臺業態。